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25/08/26
2025年,是合肥高投十周年。十年间,高投人经历了诸多难忘的瞬间。在前不久举办的《“拾”光印记——高投人成长故事》征文活动中,我们收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有职业感悟、有工作纪实、有未来展望……
这些文字记录了个人成长,也诠释了高投的十年发展。本次我们节选获奖优秀作品,重温那些“拾”光中的难忘时刻,期待下一个十年,继续携手书写更加璀璨的篇章!
一等奖 “拾”光印记——我与高投的成长故事
重大项目投资一部 潘丹阳
初遇:从校园到创投
2016年的夏天,我怀揣着对金融行业的憧憬加入合肥高投,开启了人生第一段职场征程。转眼间,近十年的光阴如白驹过隙,我有幸见证了高投从区域投资机构成长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专业投资平台。从半导体芯片的工艺突破,到量子计算的原始创新,再到人工智能的产业落地,每个赛道的深耕都让我深刻体会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那些反复打磨的尽调报告,字里行间不仅承载着行业洞见,更凝聚着投资、风控、财务团队的集体智慧。
成长:在碰撞中蜕变
如今回望合肥高投培育的百余家科技企业,有的已成功登陆资本市场,有的正在细分领域开疆拓土,还有的仍在实验室里孕育突破。这些不同发展阶段的创新主体,恰似一幅生动的产业成长图谱。正是在陪伴这些企业成长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风险投资的真谛:我们不仅是连接资本与创新的桥梁,更是与创业者并肩前行的长期朋友,用专业与耐心浇灌时间的玫瑰。
沉淀:雨夜里的防疫
除了投资,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防疫那两年。某天雨夜里,有一辆从外地归来的车辆,集团董主任对车内人员说了一句“欢迎回家”,没想到两位中年男子刹那间落下了泪水。那一刻我百感交集,感受到自己不仅是守护这座城市的一名普通防疫志愿者,也是能够给别人送去温暖的人。在高投防疫值守的时候,总是有千千万万个诸如此类的瞬间,这些瞬间也让我成长,明白了要做一个不惧,不退,有责任,有温度的人。
二等奖 重启“第一次”——由十年司庆衍生的思考
综合管理部 薛明玉
入职合肥高投九年,光阴流转,个人与公司皆在蜕变中成长。我在这里完成人生大事,更亲历公司无数珍贵的“第一次”——从首次年会策划、宣传改版、部门重组,到首支基金封盘、首个科创板上市的投资项目,在其中最深切的体悟,莫过于感受到了“夯实根基”的重量。
初入高投,我获借调三年,宛如立于巨人肩头看到区域发展的速度:见证了高新区重大项目拔地而起、产业园生机勃发,初探了职场发展之道,更深度触碰了书籍、视频等宣传物料的制作脉搏。
这些时光成为日后工作顺利开展的根基,回到高投后,我肩担宣传文秘之责,深耕六年,推动建立宣传考核、固定资产管理、软件正版化等制度。这些看似沉默的基石,成为数以万计文字、影像与书籍诞生的根本,它们无声诉说着“立本之根”的磅礴力量。
十年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记录着萌芽、挫折、挑战、成就的各个章节;十年是一本迂回曲折的纪传体通史,记录着每个人从稚嫩到成熟的转变;十年是一份不成熟档案,未来还将纳入更多档案故事。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这是信念的微光,也是无声的量变。扎根基层,专注专业,笃定未来,筑好文字工作者的“万里长城”。
十年司庆在即,我亦许下新的期许:重拾初心,启动人生新的“第一次”,向更深处扎根,向更远出展望,迎接下一个澎湃十年。
二等奖 拾光印记——纪念合肥高投首个清算项目
风险管理部 张伟
春日的阳光穿过办公室的玻璃窗,在工商注销登记通知书上投下一道金边,指腹摩挲着印有准予注销的朱红印章,忽然想起1年前我拿着文件爬上那几台摇晃的生物安全柜,作为合肥高投首个清算项目的项目经理,在空荡、凌乱的仓库里攀爬清点时,斑驳的会议桌正发出吱呀的叹息,像在诉说一个未竟的故事。
固定资产的清点本是冰冷的计量,却在细节里照见温度;仓库里凌乱的生物安全柜仿佛凝结着薄霜,标签显示它出厂于投资项目创立之初;财务室角落里那盆不知谁留下的绿萝,根系依然倔强地穿透了破损的陶盆;一沓沓员工离职经济补偿的付款回单,倒映着清算团队在底线之外的人文关怀;这些具象的印记,让“合法合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承担社会责任”的使命从那些枯燥的文件中苏醒,原来我们守护的不仅是那些固定资产的无聊编码,更是十年间播撒在合肥高投这片科创土壤里的职业基因。
十年树木,合肥高投的辉煌年轮里不仅有抽枝拔节的欢歌,亦有修枝剪叶的决然,当春日的新芽再次破土,合肥高投人审议过的每一份协议、尽调过的每一家企业、接待过的每一个企业家、敲定过的每一份回款方案,都沉淀为高新区国有资本的核心力量,都拓印出合肥高投向上生长的年轮。
三等奖 破浪者的航图——记一次退与进的抉择艺术
风险管理部 费丽丽
合肥高投十年航程中,我珍藏着一枚特殊的“拾光印记”——那不仅是项目投资的惊心动魄,更是一场关于退出时机与策略的涅槃。当旁人只见风浪,我们已在风暴中校准航向。
一年前,某项目陷入财务危机,面临银行债权到期、员工工资停发、供应商货款无法支付等困境,创始团队向我们投资人股东发出了求助信号。面临这前所未有之困境,各方均倍感压力。在此危机之下,我们联合其他投资方积极解决公司银行续贷、新增银行授信等一些列短期难题,或许当公司能生存下去之时,就为未来基金退出新增了一份机会。
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在面临对公司追加投资和配合公司开展新融资的关键节点,我们再次多方讨论,从产业、技术、团队、财务等多方面快速研判,在无法追加投资的大背景下,我们开始了配合公司获取新融资的工作,新的交易架构涉及新设主体、新投资方增资、老股东上翻及部分股权退出等步骤,交易复杂且涉及利益方较多,我们积极参与多轮沟通和谈判,并争取了合适的退出机会,实现了基金的部分安排退出。本次方案与项目方持续沟通1年有余,审核重要文件20余份,仅电话沟通多达250余次。当公司融资协议和退出协议落定那天,窗外阳光额外明媚。
我凝视着笔记本扉页“长期主义”的烫金字,突然懂得合肥高投十年不熄的航灯因何明亮——投资是勇者破浪的胆魄,退出则是智者掌舵的微操。在产业与资本的惊涛中,我们以价值为锚,以时机为帆,将看似终点的退出化作新航程的起点。
这枚“拾光印记”从此烙进我的职业基因:高投人的成长,是在技术深水中锻造火眼金睛,更在退与进的刀锋上淬炼战略韧性。当别人追逐风口时,我们已在绘制退出的航图;当浪潮翻涌时,我们正把船桨交给下一程破浪者。
三等奖 时代在变,公司怎能不变?我们怎能不变?
风险管理部 孙志磊
忽然春天,蓦然夏天,突然秋天,已然冬天。
猛然间,公司已经十周年。
六年前刚入职时,公司薪酬制度是底薪+项目奖金,谁项目多,谁收入高。新人不分项目,从打杂做起,工作量寥寥,收入卑微。我熬到三个月想到放弃,但不甘心战胜了所有。踏实下来后,跟着老同事回访、尽调、看项目资料,不断积累。
时光不会辜负每一份坚持。这两年来,公司每年过会的项目相比曾经刚入职时近乎三倍,每个人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项目经验也不断积累,个人的成长也在加速。
但从公司的领导到普通员工,无一不在全力以赴,累,成了大家共同的感受。
领导们一刻不得闲,想要在办公室找到他们签字、汇报工作,这两年越来越难。
投资部门的同事们,整日奔波在出差和尽调的路上。
投后的同事们也不轻松,回访、决议、协议、退出谈判,甚至偶尔还要面对项目方的恶语相向。
如今,公司里的每个人都像是陀螺,不停地旋转着,多了忙碌,少了温度。周围熟悉同事的偶尔离职,更是在失落中加了一份伤感。
但转念一想,在国家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在风雨中艰难前行,相比之下,合肥高投依然展现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无限的潜力。转型必然面临着阵痛。我们在面对日渐繁重的工作量时,在大方向上紧跟领导的步伐,在单个项目上发挥主动性,在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成果上下足功夫,跟着公司一起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希望在下一个十年征文时,我们每个人都能遇见那个更好的自己。
优秀奖 “拾”光印记——一场寒日里的对峙
风险管理部 姜丽
那是个阴冷的冬日,我们一行三人踏进了那家企业的门厅。五年了,这笔小债像根刺,扎在账目上,也扎在我们心里。董事长总是推脱,这次我们只得借了领导的旗号,才勉强约上了面。
暖气开得很足,董事长助理的脸却冷得像块铁。“领导怎么没来?”她眼睛斜睨着。我瞧见部门领导嘴角抽动了一下,“临时有会,我们先来谈。”话未落音,助理的手机响了,只见她对着电话嗯啊两声,转脸就说董事长被市里叫去开会了。
部门领导的手指在茶几上敲出闷响。助理开始提高嗓门,话里夹着刺,言语里有驱逐的意思。我正想打圆场,领导突然笑了:"那我们就在这等,午饭也在这儿吃。"她当真掏出手机点起了外卖。助理的脸色由白转红,又由红转青。
外卖的香气在会议室里弥漫时,僵局终于松动。我望着窗外的枯枝,想起初入行时想象中的光鲜亮丽——西装革履的签约仪式,觥筹交错的路演晚宴。哪曾想,真实的投资江湖里,还有这样狼狈的拉锯战。
最终我们拿到了一个初步方案。走出大门时,冷风刮在脸上,竟觉得清爽。这行当教会我,所谓体面,有时不过是坚持的另一个名字。而坚持本身,就是对投资人最好的交代。
优秀奖 初入高投 拾光前行
科创投资部 陈寿
两个月前,我作为一名校招生,满怀憧憬地加入了合肥高投这个大家庭。两个月之于十年,不过是浪花一瞬,但我有幸在这“拾”光印记的特殊节点,亲身感受公司十年积淀的厚重与活力,这本身就是一份宝贵的成长礼物。
过往实习,我多聚焦于二级市场行研,那里有相对明确的估值模型和盈利预测。而初入一级市场,我才深刻体会到投资工作的另一番天地。面对早期科创企业,在尽调过程中仔细斟酌,远比生搬硬套的测算模型更为重要。初次与项目方沟通时,面对那些在行业深耕十数年的创始人,我难免心中忐忑,却又故作镇定。既要像海绵一样吸收他们的真知灼见,又要守住作为投资人的专业判断,这种“矛盾”正是对我最真实的锻炼,也让我对这份职业的敬畏与日俱增。
让我迅速建立信心的,是高投独特的平台优势。作为与高新区协同发展的国有投资平台,我们承担着很多市场化机构不同的任务,许多项目并不能单纯以财务回报进行衡量 。也正是依托高新区前瞻的产业规划、精准的政策配套,以及合肥高新投资促进集团在业务上的联动,才让众多优质的“明珠”项目被我们发掘。这种“产业+政策+投资”的模式,不仅是我们发现好项目的法宝,更是吸引企业与我们同行的强大磁力。
而这份底气,也体现在日常工作的点滴之中。无论是部门内部还是与领导沟通,有话直说、坦诚高效的文化氛围让我能快速融入。没有不必要的流程,只有对项目最纯粹的探讨。
短短两个月,我拾起的是从校园到一级市场的认知转变之光,是面对行业前辈时从忐忑到自信的成长之光,更是对高投独特模式与高效文化的认同之光。十年拾光,璀璨闪亮;身为新人,我愿借这光芒,与公司“同呼吸,共成长”,在下一个十年征程中,贡献自己的微光
优秀奖 “拾”光印记——三年同行,成长与共
时光荏苒,转眼间已在公司度过了三个春秋,回首过往三年,每年都会进行工作总结,并在工作中梳理公司已投企业情况,自己接手的项目一半是在自己入职前公司已投项目,甚至在管的一些项目是合肥高投刚成立不久后投资的企业,这些项目的梳理也相当于见证了公司这10年的来时路。
公司从一个默默耕耘的团队逐渐成长为行业内颇具影响力的存在,而我也从刚入行的新人蜕变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这段旅程,满是成长的印记与感动,记得第一次独立负责一个项目,从尽调项目到过会签协议,每一步完成都有一种成就感。现在随着公司业务的拓展,我们每个人承担的项目越来越多,接触的行业也越来越多,这个过程既有信息爆炸处理起来的困难,也有完成项目后的喜悦。
在合肥高投这三年,每一次项目的挑战,都是成长的契机,每一次与投资经理的共同推进项目,都是相互成长的时候,领导的每一次提问,也是引领我们探索项目更为核心的问题,因为各方共同的努力,所以项目的每一次成功,也让我们更加坚定前行的步伐。我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 “投资科创、价值引领、长期主义、产业先行” 的企业价值观。未来,我们也将继续携手,在科创投资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书写更多精彩的故事,共赴科创星河的璀璨未来。